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,冷链物流再次成为农业现代化与消费升级领域的焦点议题。自 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“十四五”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以来,我国冷链产业已初步形成 “四横四纵” 骨干通道网络与 “321” 运行体系(三级节点、两大系统、一体化网络),但城乡冷链基础设施分布不均、跨区域协同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待突破。
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,截至 2024 年底,全国已建成 86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覆盖 31 个省区市,冷库总容量突破 1.2 亿立方米,较 2020 年增长 68%。预计 2025 年将完成 100 个基地布局,带动区域冷链物流成本平均下降 18%。例如,徐州基地整合周边 12 个地市的冷库资源,实现区域内冷链运输成本下降 22%;达州基地通过集约化建设,将秦巴山区农产品上行成本从 0.8 元 / 公斤降至 0.68 元 / 公斤。此外,农业农村部通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,支持 3.8 万个经营主体建成 7.8 万个产地冷库,县级覆盖率突破 70%,果蔬贮藏期延长 69-106 天,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压力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 2025 年两会提案中指出,当前冷链行业 “小、散、乱” 问题突出,“断链” 现象导致每年超 1200 亿元经济损失。其建议核心包括:
这一提案与《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中 “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通道” 的目标高度契合。事实上,新乳业等企业已通过 “24 小时鲜奶” 模式验证了数字化冷链的可行性,其通过牧场到终端的全链路数据监控,实现产品 24 小时内直达消费者,同时降低损耗率至 5% 以下。此外,京东物流的 “千县万镇 24 小时达” 冷链网络已覆盖全国 95% 的区县,通过智能分仓和路径优化,将生鲜产品配送时效提升 30%。
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普遍关注冷链物流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消费升级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4 年农村网络零售额中生鲜产品占比达 28%,但县域冷链覆盖率不足 40%。为此,政策层面提出 “上行下行一张网” 战略:
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。例如,数字化冷库试点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区动态调节,能耗降低 30%;新能源冷藏车推广则助力城市配送环节碳减排。然而,城乡冷链资源错配问题仍存,东部地区冷库容量占比达 60%,而中西部主产区设施缺口超 40%。为此,国家发改委 2025 年计划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 50 亿元,重点支持中西部冷链设施建设,推动冷链物流向县域下沉。
2025 年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显示,冷链产业将向 “智慧化、绿色化、全球化” 方向深化:
值得注意的是,新质生产力的注入正在重塑行业格局。生物发酵技术提升乳制品活性物质保留率,智能算法优化冷链路径规划,这些创新不仅降低成本,更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延伸。例如,光明乳业通过 “72 小时活性益生菌” 技术,将酸奶保质期内活菌数提升 3 倍;叮咚买菜的 “智慧供应链” 系统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 40%,损耗率降至 3% 以下。未来,冷链物流或将成为连接农业现代化与双循环战略的核心枢纽,为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。
政策支持数据更新:
专家观点: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:“冷链物流已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生态体系构建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金融机构协同创新,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应用,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冷链产业集群。”
电话:024--81032665 136-3042-7777 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小古城街32-12号2门